清明上河图原图

公司简介 admin 2024-04-23 17:18 7 0

  

  1、石鼓之吾车

  

  石鼓之吾车清明上河图原,尺寸:高约90cm清明上河图原,直径约60cm。作者:秦地石匠,时代:战国。

  清明上河图原我国最早的刻石,石上所刻文字堪称篆书之祖。据专家考证,所谓“石鼓”应是战国时秦国刻石,古人也曾称其为“猎碣”。唐初(7世纪初),在雍县三畤原的荒草丛中,历尽风雨星霜,湮没已千年之久的石鼓被发现清明上河图原了,并得到当时著名书法家的推崇和文人的瞩目。回到人间的石鼓开始了它另一千年的沧桑和辗转。北宋,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将石鼓从草野中移到凤翔的府学,但缺了一个,又经各处访求,寻到已被刳为米臼的“作原”鼓,十个石鼓才得以配齐。宋徽宗时,石鼓入藏汴京宫中的稽古阁,喜爱古物的皇帝赵佶还命将石上古字填以黄金。靖康北宋国破后,石鼓被金国军队劫掠运至燕京。元代以后,石鼓一直安置在国子监的墙下,直至20世纪,日军侵迫中原,在当时故宫博物院院长、著名学者马衡先生主持下,石鼓南迁避敌,辗转万里,直到抗战胜利后才运回入藏故宫博物院。

  2、《伯远帖》

  

  《伯远帖》晋 王珣。大家都知道书圣王羲之,还有他书法成就杰出的儿子王献之,但在皇家珍藏的“三希”宝帖中还有王羲之一个远房侄子王珣的书迹。当乾隆帝得到王珣的《伯远帖》后,兴奋地将其与王羲之的《快雪时晴帖》、王献之的《中秋帖》集中宝藏于养心殿的西暖阁一隅斗室中,认为它们属于“稀世神物,非寻常什袭可并云”,索性将这间袖珍书房命名为“三希堂”。《伯远帖》上只存录王珣书信中的47个字,只言片语中似乎诉说着萦怀的回想和与友人天各一方的怅惘。此帖书迹俊逸流畅,劲健灵动,其结字缜密,而又大小参差,疏密有致,正是信手写来,更显风流之美。帖后还有明书画大师董其昌的题跋,亦为乾隆帝所珍视。

  3、《韩熙载夜宴图》

  

  《韩熙载夜宴图》五代 顾闳中。南唐御用画师顾闳中奉后主李煜之命,赴韩熙载家夜宴观察,而后根据记忆绘出其宴乐场面以呈御览。这幅记录大臣夜生活的作品就是《韩熙载夜宴图》。这幅描绘偏安贵族末日作乐的图卷在南宋时曾被内府收藏,流传至清代雍乾时期再次被收入宫禁之中。溥仪被逐出故宫时将其携出,二战结束后又流入民间。后来近代绘画大师张大千重金将其买下,珍爱有嘉。后来他将画带到香港,以很低的价格转让给祖国大陆,使瑰宝得以重归故宫。

  4、“大圣遗音”琴

  

  “大圣遗音”琴,唐代。“大圣遗音”琴是最珍贵的传世古琴之一。传世古琴中以唐代所制琴最为久远珍贵。现在我们所见的古琴成熟形制至少已有两千年左右的历史,从传世和出土文物来看,唐琴的制造可称登峰造极,尤以当时雷氏家族所斫之琴最副盛名,又称“雷琴”。唐代安史之乱后,唐玄宗李隆基被迫退休做了太上皇,他的儿子李亨继承皇位,开始整饬唐王朝的烂摊子。新朝新气象,也许这张琴就是为新君登基治礼作乐筹备制作的,原是一张中唐宫琴。

  5、《清明上河图》

  

  《清明上河图》宋 张择端。 宋徽宗赵佶“宣和画院”中的画风,在中国绘画史上堪称“写实”艺术的巅峰,而“界画”尤为其中的佼佼者。赫赫大名的《清明上河图》更可谓达到了“笔墨精微”之极致。两宋皇家画院中流行的这种描绘市井生活的风俗画,究其缘由可能是民间画工进入宫廷而带来了这类题材。而从皇室的审美趣味而言,则恐怕是对他们所陌生的生活景象的一种猎奇心理。《清明上河图》则是此类题材中最具代表性和艺术价值最高的作品。

  6、定窑孩儿枕

  

  定窑孩儿枕,宋。这是一个枕头,但它的形象却是一个素面光洁的孩儿,孩儿的背用作枕面。孩儿伏卧在床榻上,两臂环抱垫起头部,右手持一绣球,两足交叉上跷,似乎在床上撒娇蹬腿。孩儿身穿长衣坎肩,长衣下部印着团花纹。床榻边压印花纹。枕身釉为牙黄色,底为素胎,有两个孔。这件孩儿枕塑制精美,人物形态活泼、悠然,是中国古代瓷器中的珍品。

  7、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

  

 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,元代工匠制,明景泰年改造。这件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为故宫旧藏器中的珐琅珍品,以前曾被认为是明景泰年间制品。但据专家考察,景泰朝的许多掐丝珐琅器并非当时烧造,而是前代器物的改造。这件精彩的掐丝珐琅炉就是景泰年间改造的元代珐琅器,炉的錾花内胆、底足与两只卷鼻象耳才是景泰朝工匠的后配。像这样的改造过的元代珐琅器珍品还有相当一些,景泰朝的工匠借元代珐琅的高品质为自己在中国工艺史上赚得了“景泰御前作坊之珐琅”的美誉,以至金属胎掐丝珐琅也被冠以“景泰蓝”之名。所以,此件景泰朝御制炉其实是元代珐琅工艺的杰作。

  8、乾隆大阅甲胄

  

  乾隆大阅甲胄,清乾隆。乾隆大阅甲胄就是乾隆当时检阅军队时的披挂。胄就是头盔,用牛皮做胎,外面漆黑漆。胄上植缨,缨顶端一条升龙托着一颗大东珠,四周下垂大红片金、黑貂缨24条。甲分上衣、下裳、护肩、护腋、袖、裆等。甲面有规则的金帽钉。衣正中悬钢质护心镜,镜四周饰金云龙纹。两袖用金丝条编织。下裳分左右,腰以布相连,裳面以金叶片、金帽钉、彩绣龙戏珠纹相间排列。物是人非,乾隆大阅甲胄让我们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。

  9、乾隆款金瓯永固杯

  

  乾隆款金瓯永固杯,高12.5cm,口径8cm。 杯金质,鼎式,圆形,直口。口沿錾回纹一周,一面中部錾篆书“金瓯永固”,一面錾“乾隆年制”四字款。外壁满錾宝相花,花蕊以珍珠及红、蓝宝石为主。两侧各有一变形龙耳,龙头上有珠。三足皆为象首式,象耳略小,长牙卷鼻,额顶及双目间亦嵌珠宝。乾隆年间,清宫造办处制造了各式酒杯,其中不乏龙耳作品,且式样颇多,但这种以象鼻为足的作品却很少。这件金杯的设计及加工皆属上乘,是皇帝专用的酒杯。

  10、檀香木“皇帝之宝”

  

  檀香木“皇帝之宝” 清。檀香木“皇帝之宝”是清二十五宝中最显眼的宝玺。不仅是因为它是用檀香木制作的,在金玉宝玺中显得特殊,更因为此宝的使用频率最高,钤用范围极广,其他诸宝实无以相比。这枚檀香木质的“皇帝之宝”在《交泰殿宝谱》中记为“以肃法驾”之用。宝玺雕盘龙纽,龙头面貌老态龙钟,龙身似兽,踞伏在方形宝玺上,沉稳持重。此宝玺印文右为汉文篆书“皇帝之宝”四字,左为对应的满文篆书。

  11、大禹治水图玉山

  

  大禹治水图玉山,清乾隆。这块重达万斤的巨型玉材出自距北京万里之外的新疆密勒塔山,据专家估算,从开采到运至京城大概需要数年功夫,所费人力物力更是数以千计。这块重万斤的和阗青玉先在宫廷造办处按前、后、左、右四个面的画样做初步加工,并用蜡塑出了玉山的式样,然后一起发往扬州,由当地玉工精雕细琢。后来怕蜡样因天热融化变形,又雕刻一座木样发送过去。这样的雕琢又用了将近十年时间,玉山终于雕成,并从水路运回北京紫禁城。乾隆五十二年(1787年),巨大的玉山最后安置在乾隆皇帝为自己建造的太上皇寝宫——乐寿堂中。

评论区